1产业联盟建立必要性
应对行业共性问题。目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产力水平低、行业共性技术需突破、运输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等行业共性问题:前期盲目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我国煤炭产能远超50亿吨,而煤炭消费峰值大致在48亿吨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煤炭人均可采为世界2/3,储采比不足世界1/3,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自动化程度低、机电一体化不足、小煤矿占比高等造成煤炭生产力水平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洁净利用技术、资源开发模式与环境保护技术仍需突破提升;运输制约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布局流转环节复杂,运力配置不合理,缺少科学优化煤炭配置的新型煤炭流通主体和物流中心;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落后产能多,重特大事故尚未有效遏制;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破坏严重,煤炭利用对气候破坏力大。
上述产业共性问题对单个企业来说属于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指个体行为使其他人受损或受益,理性经济人极少考虑,而需政府出面解决。现阶段行业局势仅依靠政府难以控制,借助产业联盟才是发展趋势,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联盟解决外部性问题会更有效。
提升行业竞争力。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竞争力下降威胁,分别表现在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新进入者、企业间竞争、替代品、买方四个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及进口煤炭价格优势造成新进入威胁;国有及股份制产权基础、产品同质化、资产专用性强形成的高退出壁垒在行情下跌时期恶化价格竞争;我国应对国际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趋势进行的能源结构调整及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倡导加强煤炭被替代威胁;产品同质化、主要采购用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电煤合同完全市场化、铁路运力投放、煤炭行业需求方供产一体化发展增强买方议价能力。
上述问题造成煤炭企业经营困境,而政府调控力正逐渐减弱,主要因为:煤企负荷已降到八成以下,限产空间有限;电场基本缩减了能够调控的进口煤比例;电力体制改革,电价逐渐放开,电价下调将更难稳住煤炭价格。此时产业联盟可以补救政策难有作为的缺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能够通过共同投资基础设施、联合采购销售、联合开发帮助成员实现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煤炭行业依靠规模和范围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市场倒逼形势下,许多企业均寻求多元化发展,然而面临诸多挑战:煤化工的发展需优化工艺流程和技术集成,探索项目建设和管理,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投资过热;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欠缺技术和资金支持,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展水平不均衡;新产业链面临项目建设、人员管理、营销推广等各种经营难题,同时要避免新业务脱离企业原有优势,避免扎堆进入造成资源闲置及浪费;跨国经营需控制因投资经验缺乏、对资源国的政治人文及社会环境缺乏系统了解而引起的投资风险。
上述问题均要求企业慎重选择,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产业联盟对其风险控制提供了可能。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及高交易频率会产生交易费用,而产业链合作将降低专用性资产不确定性,同时专业化分工可避免企业单独发展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异质”且“非完全流动”,如新产业链推广涉及技术、市场、资本、品牌、公共关系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需经验、技术、公共关系、资本等配合,单个企业难以同时具备所有资源,通过产业联盟则可从不同企业集合所有优质所需资源,不仅能控制风险,而且可提升发展水平。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构成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管理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煤炭行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价值链各环节均不足:供应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模式过于集中或分散导致成本增加;生产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安全生产条件不高;储存和运输管理成本高,企业忽视其增值作用;营销管理跟不上市场化进程,缺乏营销目标和营销方略,营销人员素质低;企业文化管理没有“以人为本”,职工缺乏企业文化意识,职工归属感差;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低,投入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手段落后;技术管理计划、开发、实现能力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煤炭企业单独解决管理问题需要投入一定资源及成本,在现有形势下会增加企业负担,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作为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可以帮助成员企业交换管理经验,或共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而通过较少资源投入实现较大管理绩效产出。
